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小觀音山木棧道工程

一、工程概述:      

  小觀音山木棧道位於臺北市中正區新店溪畔旁山麓,因山邊寺廟-寶藏巖主祀觀音菩薩以此命名為小觀音山。

    本案位於臺北市中正區汀州路三段230巷,為當地連接公館商圈、寶藏巖國際藝術村及河濱自行車道的主要道路,大量觀光人潮與自行車潮,讓人車安全成為當地隱憂。

    為活化寶藏巖地區,希冀串聯整體步道系統,提供登山客或遊客更加舒適的休憩環境,並改善當地居民交通及步行品質,經由臺大公館商圈發展促進會向市府積極爭取,以木棧道串聯公館商圈、寶藏巖國際藝術村與自來水園區等景點,實現人車分道,打造地方一日生活圈,並期望結合北市無圍牆計畫,成為中正區第一條兼具防災滯洪、人文歷史及生態友善的親山步道。 

    鋼構木棧道全長約460m,規劃北、東、南側等三處主要入口供民眾通行,藉由面向保護樹的香楠平台及南側觀夕平台等兩處主題休憩木平台的設置,體驗步道沿線的山林景觀變化。

    全案工程自109年11月7日開工,110年10月1日竣工,結算金額新台幣2,042萬2,739元,已於110年12月開放使用。


二、工程特色:

  1. 結合在地人文歷史與生態環境教育之森林廊道

木棧道規劃連結舊有步道,並融合在地萬新鐵道、寶藏巖聚落故事及生態資源,設置休憩空間、座椅及導覽系統,引導民眾通行及環境教育推廣,結合臺北市無圍牆計畫-城南臺大的文化路徑,提供在地遊客與登山客親山舒適的休憩場域。

  1. 山林步道低碳工法之實踐

山坡地形多變,步道規劃過程研擬多種設計工法,進行邊坡安全及施工可行性評估,亦須細心調查在地生態資源進行迴避,考量環境承載力,以人工點狀開挖及鋼構木棧道方式,減輕環境擾動,達到減碳及減量設計。

  1. 善用基地資源,循環經濟再利用

棧道規劃順應地形減少挖填量,將開挖土方以客土包方式回填開挖邊坡,達到就地挖填平衡,並善用基地既有碎石、砌石及混凝土再生廢料,沿用於園區內步道、座椅及導覽牌,減少外運產生額外費用與碳排放。

  1. 鏤空棧道鋪面,友善山林生態

於棧道陡坡處鋪設的科技創新材料-金屬擴張網,菱形格網目除了增加步行摩擦力,加強防滑效果外,鏤空網目讓鋪面下植被不受鋪面覆蓋影響,仍可持續順利生長。

  1. 山坡地滯洪防災,LID低衝擊開發

基地內的乾式滯洪沉砂池,除了能降低大雨來臨時的洪峰流量、沉積土石之功效及減輕下游排水設施的負擔外,利用山坡地勢高差,採用重力排水,不須倚靠抽排水機具,更方便日後維護及管理。藉由透水入滲預防積水孳生蚊蟲,於池底鋪設耐旱護坡的假儉草,搭配周圍砌塊石,恢復山坡地自然的地景地貌,達到滯洪、透水、保水、生態、景觀五大效益。

三、工程效益:

  1. 融合鐵道故事,凝聚地方意識

汀州路前身為台鐵支線-新店線(又稱萬新鐵路),為公館地區耆老共同的鐵道記憶,本案結合汀州路巷內北側廣場(水源町公園)鋪面與導覽牌設計,重現鐵道光景,傳承鐵道故事,推廣在地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1. 串聯周邊景點,促進觀光價值

木棧道整合步道系統,串聯在地公館商圈、寶藏巖國際藝術村與自來水園區等景點,實現人車分道,成為臺北市中正區第一條公共親山步道,未來可結合臺北市無圍牆博物館計畫的文化路徑,促進地方活化與聚落發展。

  1. 生態友善工法,降低環境衝擊 

鋼構木棧道全段基礎採點狀開挖方式,減少開挖產生大量挖填土方,以順應地形為設計,迴避受保護樹與大型喬木避免砍伐或影響樹木生長,並將開挖多餘土方裝袋回填邊坡,鋪設植生網復原邊坡。導入低衝擊開發設計,透過分散式的雨水處理措施,如北側廣場(水源町公園)地景式滯洪沉砂池、生態草溝及草溝集水井,開發挖填方就地挖填平衡,以透水磚及碎石鋪面,增加基地透保水力,減緩基地開發對山林環境的衝擊與破壞。棧道設施採用生態友善之透空鋪面及照明系統,並規劃生態導覽解說牌,說明在地生態資源,作為生態導覽及旅遊之環境教育場域 

  1. LED低照度生態照明友善棲地 

棧道沿線配置低照度LED生態照明,棧道矮燈以間接式照明方式,避免光源直接照射,保護生物棲息地,並採用兼具漏電、過載、短路三種保護ELCB漏電斷路器,達到友善安全及生態共生之效益。